2012年高考山东文综地理试卷解析(教师版)【试卷总评】2012年高考山东卷地理试题的命制严格按照考试大纲、考试说明的要求,遵循“两个有利于”的原则,坚持新课程改革的方向,结合我省高中地理教学的实际情况,稳中求变,变中有新;以能力立意为主导,重视新情境的创设,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着力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注重考查考生多层次和多角度应用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地理问题的能力。试题在保持较高信度的同时,具有良好的区分功能和导向作用。与往年相比,今年试题呈现的材料使用价值高,与设置的问题紧密相联,材料中隐含的信息比较深,材料的原创性强。试题入题情境创设新颖,成为今年试题的一大亮点。选择题第1~2题组,以独特的“资料集群呈现、定性表现地理事物”的关系图式为信息载体,在图示与文字、水平与垂直的情境创设中,考查考生对地理信息的感悟、解读、判断、分析的能力。另外,第3题的地质剖面示意图、第4~6题组的地面形势图、第7~8题组的我国两年份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第26题的“丁坝”景观图等,都巧妙地运用静态的图像来考查动态的地理问题,让考生透过现象究其本质,渗透着地理学探究问题的思维和方法。第一部分(选择题)1.R所代表的自然带可能是A.苔原带B.温带草原带C.亚寒带针叶林带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答案】B【解析】从图中纵坐标可以看出R地位于温带,从图中横坐标可以看出R地位于草原带,所以R地所代表的自然带可能是温带草原带。【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我国自然带的分布。2.导致自然带沿OF方向发生变化的主导因素是A.热量B.水分C.风力D.光照第1页|共8页3.图2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了A.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B.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C.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D.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答案】D【解析】由图示信息可知,甲地褶皱形成后沉积岩层Ⅱ出现了侵蚀作用,部分岩层被侵蚀掉,后又出现了沉积岩层Ⅰ,最后岩浆侵入沉积岩层Ⅱ和沉积岩层Ⅰ,故该区域先后发生了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质构造。某科考队结束了两个月的海上考察,于4月21日返回到P地。图3为P地所在区域当日某时地面形势图。读图回答4~6题。第2页|共8页沉积岩Ⅰ沉积岩Ⅱ花岗岩侵蚀面图例甲图24.此时可能出现连续性降水的地方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C【解析】由图示信息可知该区域出现了气旋活动,③地位于气旋东侧低压槽处,易形成暖锋,可能出现连续性降水天气。【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等压线图的判读、天气系统的判读。5.在科学考察中,利用遥感技术可以A.获取卫星云图B.查询地理数据C.选择考察路线D.对科考船实时导航【答案】A【解析】遥感是人视力的延伸,它是侧重于收集信息的感知手段,通过飞机或卫星上携带的传感器接收地物辐射或反射的电磁波来获得信息,并经过简单处理后获得资料,如航片、卫星云图等,因此遥感本质上是“看”的过程。全球定位系统(GPS)——相对应用途径单一,即定位,并通过多次定位计算速度等,它的最大特点是工作对象是一个“点”或“多个点”,明显区别于RS与GIS技术的工作对象——“面”。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在一定的数据源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对比、计算,得出有益于人类生产、生活的结论,它侧重于“分析、计算”,相当于“想、算”的人的活动。如气象卫星在高空收集到云系等信息传输到地面,这是RS技术的应用,而将卫星云图与地面上实测到的气温、湿度、风向等信息经过分析、处理,得出天气情况的预测则是GIS技术的应用。【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6.科考队出发日P地昼长为11小时,返回到P地时,P地当日的昼长约为A.10小时B.11小时C.13小时D.14小时【答案】C【解析】由题干材料历时两个月的考察,4月21日返回,可推知2月21日出发,2月21日和4月21日正好关于春分日(3月21日)对称,P地2月21日的昼长和4月21日的夜长相等,为11小时,所以4月21日的昼长为13小时。[来源:学科网]【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昼夜长短的计算。图4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