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2024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本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本试卷为试题卷,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否则无效。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温馨提示:相信自己,沉着应对,把握时间,深思静答。祝你成功!一、积累与运用(共33分)学校举办以“溯源黄河·青海长青”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活动一:溯源黄河·寻文脉为了深入传承黄河文化,学校将建设一条“黄河文化长廊”,请完成下面问题。1.请你用楷书或行书将本次活动的主题“溯源黄河·青海长青”八个字正确写到下面的田字格中。2.为了更好地理解本次活动的主题,同学们对相关汉字的意义进行了查询。下图是对“青”的意义阐释。由此可知,“青海”一词中的“青”应理解为“蓝色”,但同学们认为现代汉语中“青海长青”中的“青”不仅指颜色及引申的“年轻”义,还可以有更多的内涵,如:______3.以下是学校“黄河文化长廊”中对“黄河精神”的解说,请你按要求完成下面的任务。作为九州水源之宗的黄河,养育了勤劳勇敢的华夏儿女,孕育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传承着华夏文明______的文化根脉,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文脉之源、幸福之源。在华夏儿女心目中,黄河早已成为共同的精神图腾。(1)文段横线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络绎不绝B.生生不息C.川流不息(2)文段中加点字“脉”读音正确的一项是()A.màiB.mò4.下图是班级为“黄河文化长廊”中黄河流域宗日文化彩陶图片展准备的海报,请选择你喜欢的一幅并说明理由。我喜欢: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5.学校准备为“黄河文化长廊”题写一幅对联,请你选择恰当的下联()上联:追溯黄河文化之源下联:______A.文化灿烂海纳百川B.文化滋养民族之魂C.传承千年文明之光D.黄河文明灿烂辉煌活动二:山宗水源·悟精神为领悟黄河精神,赓续红色基因,班级开展了“阅读经典作品·领悟黄河精神”为主题的文学品鉴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6.品鉴活动中,同学们要齐诵《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黄河颂》,以下是班长的主持词,请你按照划线的部分仿写两个句子,使其构成排比句。“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八十五年前,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的《黄河大合唱》首次唱响。从此,这部旷世经典以其超越时空的艺术感染力,在中华大地广泛传唱。它犹如一颗明星,在历史的天空熠熠生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我们齐诵《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黄河颂》!7.黄河历来是文人墨客青睐的审美对象和精神寄托,请你把下面空缺的古诗文填写完整,借以体悟黄河精神。“黄河精神”的内涵诗句意境美:黄河营造了一泻千里、雄浑壮美的意境(1)王维《使至塞上》中描写黄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2)“______,山入潼关不解平。”(谭嗣同《潼关》)壮思飞:黄河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3)李白《行路难》(其一)中“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诗人摆脱苦闷、相信理想终会实现的自信与乐观。(4)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两句表达词人的爱国之情和雄心壮志。(5)刘桢《赠从弟》(其二)中,作者以“岂不罹凝寒?______”两句表明自己志向之坚贞。哲理深:黄河构成了中华民族砥砺前行的动力之源(6)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______,______”两句体现了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的客观规律。(7)陆游在《游山西村》中“______,柳暗花明又一村”两句暗含人生哲理,同时也表明了诗人虽遇挫折却心存希望的积极人生态度。8.“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历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在你读过的经典名著中也有许多人物,有着类似黄河的精神品质。请你选出其中感触最深的一位人物,并结合相关情节赏析其品质。活动三:青海长青·抒壮志班级举办了“家住三江源·保护母亲河”新闻阅读、采访及写作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9.【阅读材料】材料一8月2日,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黄河乡,有摄影师拍摄到白唇鹿、岩羊...